本帖最后由 在行走 于 2017-3-28 19:31 编辑
二 大清铜币类演化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户部财政处在《会奏筹拟整顿圜法改归一律酌定各省通行章程折》中要求各省从户部承领祖模,均与总厂所铸一律,唯在正面加铸省名一字。但清江规模生产的大清铜币却并非从户部领取的币模。
各省加铸一般是在面版中间加铸字台,字台中间阴刻省名,但江苏、江南、清江早期都出现了无字台阳刻省名的大清铜币且整体文字与部颁大清铜币风格迥异,应属自行雕刻。将清江大清铜币与同时期的中圈、江苏中花二十文面版一起比较,通过下缘纪值中的“當”、“制”、“钱”、“文”等文字观察,会发现这三种面版字形相似,加之江苏与清江一直以来的渊源,笔者相信清江大清铜币币模的雕刻与上述两种面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图九、三种纪值文字风格对比 (上中圈 中大清淮 下江苏中花二十文)
清江大清铜币类面版按中心阳刻淮字的大小分小淮和大淮两个版式,背版根据龙的眼睛及龙珠火焰分部颁龙、仿部颁七火焰大眼龙、仿部颁九火焰大眼龙、仿部颁九火焰异云龙四版。对于面版小淮大淮的演化顺序,笔者认为从以下两点可判断,一是从实物判断,存在小淮错配正三云的版式,正三云是是光绪元宝类末期存现的背版,在新老版式交替之际,出现混配属正常现象,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小淮的出现早于大淮,二是从样币判断,已知现存的样币搭配面版都是以小淮为主。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小淮的出现早于大淮。
图十、小淮合面样币
小淮除错配正三云外,其余的搭配与大淮相同,与上述四种大清铜币类背版均有实物存在。大清铜币类四种背版版式特征变化较少且面版无法提供更多有效的对比信息,笔者认为应通过观察同一部位在不同背版的异同及模具雕刻方式来判断其演化顺序。 图十一、部颁龙及局部特征图 图十二、仿部颁七火焰大眼龙及局部特征图 图十三、仿部颁九火焰大眼龙及局部特征图 图十四、仿部颁九火焰异云龙及局部特征图
以上面四个背板及局部特征图为例,我们只需观察箭头标出的三个部位龙眼、火珠、龙脸左侧的云朵。第一个部颁龙,从户部承领,应属后续版本的标准,特征是圆眼、火珠火焰七条、龙面左侧有朵实心云;第二个仿部颁七火焰大眼龙,特征是大眼、火珠火焰七条、龙面左侧有朵实心云;第三个仿部颁九火焰大眼龙,特征是大眼、火珠火焰九条、龙面左侧有朵实心云;第四个仿部颁九火焰异云龙,特征是大眼、火珠火焰九条但与前三个不同,龙面左侧有朵空心云。由这几个相同部位的特征图可以看出,图十二与图十一比,只将圆眼放大,其他部分相同,图十三又在图十二的基础上将七火焰变成了九火焰,差异最大的是图十四,不但火焰的形状发生改变而且龙面左侧的云也变成了空心云。在没有政策、人为因素的影响,版式的演化一般是循序渐进的,因此这部分版式的演化顺序应该是先部颁龙然后仿部颁七火焰大眼龙然后仿部颁九火焰大眼龙最后到仿部颁九火焰异云龙。
这种阳刻省名的做法与的其他省份的通用样式是相违背的,所以江苏、江南后来都将阳刻省名改为了字台阴刻,清江也有标准部颁面阴刻省名的面版,但只搭配仿部颁九火焰异云龙且存世量屈指可数。笔者认为搭配仿部颁九火焰异云龙说明清江在认识到阳刻省名不符合规矩后,也想到要改成阴刻,这时它搭配到的就是已经演化到第四版背版的仿部颁九火焰异云龙。至于存世量稀少,笔者认为与清江局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停铸有关,还没来得及大规模改版就遭遇停产的命运,这样也导致了现价段还没有发现清江局标准部颁面配部颁龙样式的铜元。
图十五、部颁面配仿部颁九火焰异云龙
三 清江十文铜元版式一览表
前两节笔者详细叙述了清江光绪元宝类和大清铜币类的演化顺序,本节笔者希望将前两节的内容通过一张表来表示,使读者更加清楚的了解清江铜元的演化规律。
表二 清江十文铜元版式演化一览表
上表的横轴和竖轴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是按照面版和背版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两个绿色部分分别表示光绪元宝系列和大清铜币系列,小淮错配正三云分龙,面版是大清铜币类,背版是光绪元宝类,所以这个搭配并没有在两个绿色部分内而是出现在板块的交接处就比较符合演化的实际了。整个表格的搭配近似呈现一个对角线,箭头所指方向即为版式演化的方向,对于像小淮、大淮部分出现成片区搭配的情况是与这部分在同一时间维度内先后出现的版式过多,也就是版式划分过细有关。
参 考 文 献 [1] 王冠仁.大清铜币淮字二十文管窥[J].江苏钱币,2013,(3):56-57. [2] 杨进南.关于清江铜元局两种铜元的考证[J].江苏钱币,2013,(3):46-47. [3] 孙浩.清江浦“江北铸币局”二三事[J].中国钱币,2015,(3):3-6. [4] 贺传芬,李银,王惠毓.光绪年间清江十文铜元版式演变初探[J].中国钱币,2012.(1):6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