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薰书屋 发表于 2016-7-5 13:47:15

转贴一个老夫多年前在金融时报发表的文章6

古希腊时代的类“QE”——古希腊琥珀金币漫谈

2015年03月27日11:08      曾晨宇      来源:金融时报

在面临经济萧条时,各国政府都推出了各种救市措施。而以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推出了QE,即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是变相向市场注资,增加资本的流动性,由此刺激萧条的经济形势,其实质是更隐蔽的印钞,导致市场的货币量增加。量化宽松政策是本世纪各国政府才开始使用的经济刺激政策。

  然而,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古代地中海世界,聪明的小亚细亚西人曾施行了变相的QE货币政策。无论是政策初衷、使用手段还是最终目的,它都与当代的QE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二者皆有增发货币之现象。在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小亚细亚西海岸,当地人们多以本地出产的天然金矿为流通货币,其名曰“琥珀金”,亦名“白金”。琥珀金多产于吕底亚的特莫鲁斯山,部分产自流经吕底亚首都萨迪斯的帕克托洛斯河(River Paktolos)和阿拜杜斯的特罗阿德山区。自公元前13世纪以来,小亚细亚所出产的琥珀金条、琥珀金锭便是地中海世界的主要流通货币之一,在地中海东岸地区广受欢迎。

  然而,在约公元前7世纪左右,吕底亚王国与爱奥尼亚同盟崛起于爱琴海东岸。它们皆以富甲天下而闻名,爱奥尼亚同盟不仅拥有富庶的以弗所、米立都、泰奥斯、弗卡伊亚、萨摩斯、凯奥斯等成员,在其境内也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著名的阿尔特米斯神庙。而吕底亚王国则更以富产金银而闻名古今,其国***洛伊索斯曾在德尔菲焚烧大量包金、包银胡床,以取悦神祇。爱琴海东部的两大势力之间曾爆发过多次冲突,爱奥尼亚同盟的克洛芬(Kolophon)与普里尼(Priene)曾一度为吕底亚所占。名城以弗所曾一度不敌吕底亚的强大攻势,该邦公民被迫系红绳于神庙(意为城邦献给神庙),以求自保。

  而恰在爱琴海东岸两大势力鏖战的公元前7世纪末、公元前6世纪初时,小亚细亚地区的流通货币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琥珀金以一定的大小、形状和重量的金豆形式出现。其次,这些琥珀金豆多带有相似的戳记,稍晚出现的则镌有图案和铭文。再次,根据当代学者研究发现,这些琥珀金豆的含金量普遍低于天然的琥珀金矿,其间掺杂了大量的银、铜等金属。这些银、铜金属应是发行者有意添加进去的。最后,根据学者研究,发行时间越晚的琥珀金豆,其含金量越低。这表明,在公元前7世纪末至公元前6世纪初时,小亚细亚地区的货币琥珀金被认为贬值,出现了类似于近代“恶性通货膨胀”现象。而这些琥珀金豆的发行者,即是爱奥尼亚同盟与吕底亚王国。这些金豆的出现,应与它们之间多年的军事冲突有着密切的关系。或可推知,吕底亚王国与爱奥尼亚同盟之间的战争,使得其军费开支急剧增加。为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吕底亚王国与爱奥尼亚被迫降低琥珀金豆的含金量,以达到增发货币的效果。类似于QE的财政政策由此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末的爱琴海东海岸。

  但在琥珀金豆含金量不断下降的同时,人们对该种货币也逐渐失去信心。发行者遂在金豆之阴面盖上戳记,不久后,又在钱币之阳面镌刻了城邦或王族的徽章,甚至加刻铭文,以表示发行者的姓名。种种措施,都是发行当局以自身信誉为担保,力图维护琥珀金豆的购买力。然而,部分琥珀金币的“掺假”极为严重,部分琥珀金币为蒙混过关,仅在表面涂上了一层金水。这些“恶性膨胀”的技术必然无法瞒过使用者的慧眼。于是乎,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克洛伊索斯王的主导下,吕底亚王国率先发行金、银钱币,琥珀金逐渐退出了小亚细亚货币流通领域。而原先也曾发行过琥珀金币的爱奥尼亚诸邦,也大多步克洛伊索斯王的后尘,陆续放弃了琥珀金。

  虽然历经了古代版的类QE政策,大部分琥珀金被迫退出了货币领域。但正是琥珀金的持续贬值,催生出了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由此,琥珀金豆正式地脱离了称量货币的范畴,独立成为新的货币体系——钱币,而这些公元前7世纪出现的小亚细亚琥珀金豆便成为世界钱币之始祖。

亚高 发表于 2016-7-5 14:46:10

说到底让货币缩水,维护自身地位和利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一个老夫多年前在金融时报发表的文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