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绿轩 发表于 2016-4-17 16:27:37

说说古罗马金币

罗马金币在金银铜三种币材中使用的最晚,起初只在政府实在缺钱打仗时发行,到凯撒时代仗打得太多了,开始常规发行规格为8.1克的奥雷金币(aureas)。罗马的金币成色重量相当稳定,二百多年基本不变,一直到四帝共治时期被戴克里先皇帝改制为重量5.4克的奥雷金币,然后到君士坦丁大帝公元310年奥雷又被重4.5左右的索利多(solidus)金币取代。而引入索利多也不是因为奥雷金币本身的问题,而是为了与其他材质币换算方便。在三种币材中,金币的成色和重量比银铜币稳定,减重最慢,改革也就最少。我觉得根本原因是因为金币价值太高,不是主要的流通货币。金币不会用来购买柴米油盐等日常用品。根据Sayles的Ancient Coins Collecting II一书,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金银比价约为1:13至1:15(中国古代缺银,银价更高些)。一个士兵或工人的工资约为每天一个第纳尔银币,一个金币就是近一个月的工资。就算发个金币给工人他也要换成银铜币才能花。因此金币多用于大额交易,军费,储存财富等功能,流通速度比银铜币要慢。一个佐证就是出土的金币中有很多基本未流通的,好品的比例比银铜币都大。金币价值高,使用又不频繁,接收的人一定小心检验其成色和重量,因此政府在金币上做手脚遇到的阻力比较大,成色和重量就降低的最慢。以上为我这个经济学外行的一点理解。古罗马奥雷金币-安敦尼庇护 公元138-161年发行,
正面是罗马五贤帝之一的安敦尼庇护 背面是虔诚女神站像,NGC评级极美图为公元284-305年戴克里先皇帝改革币制后的奥雷金币,重5.4克左右。正面戴克里先络腮胡子头像,背面皇帝身着黄袍手捧地球表示大权在握。公元310年君士坦丁大帝改革币制后的索利多金币,正面君士坦丁头像,背面胜利女神手捧誓愿牌,VOT X X意为“誓愿二十年”。右侧为战利品柱,下面有掩面哭泣的战俘。重4.5克左右。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之后,东罗马帝国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发行的索利多金币。公元491-518年,重量4.48克。正面:皇帝阿纳斯塔修斯军装执长矛八分脸头像,铭文“我主阿纳斯塔修斯,万岁奥古斯都”,背面:胜利女神手执十字架,铭文“奥古斯都们的胜利”, 此时币面上开始出现基督教标志,要到更晚些时候耶稣的头像才出现在币面上。 到了拜占庭时期,形势发生了变化,罗马后期和拜占庭前期的主要对手是东方的波斯萨珊王朝。萨珊以银为主要货币,拜占庭的白银因为岁供贸易等原因,大量东流。可能拜占庭银矿产量也不大,总之流传下来的拜占庭银币感觉比金币还少。缺银了,金币参与日常流通的机会就多了,可能也是导致金币在拜占庭时期的变化加速。索利多金币在查士丁尼一世(公元527-556年)时开始出现减重现象。查士丁尼是一代雄主,东方大败萨珊,西方夺回了意大利本土,使拜占庭的疆域达到了最大。但打仗是要花钱的,查士丁尼在首都也大兴土木,财政不紧张才怪,此时金币减重似乎也是大势使然。到了公元960多年,福鲁斯二世在位期间,拜占庭金币减重更甚,形制上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薄片型的希斯塔梅隆金币。在此后的100来年,厚型足重的索利多金币逐渐消失了。希斯塔梅隆金币很快又演变成一面凹一面凸的碟型金币。这种币打制工艺要复杂一些,因为币胚要先要打成碟型,然后才能印花。拜占庭金币为什么从平面的演化为碟型的至今是个谜。也许有防止偷金的作用,偷金的人在剪边以后可以锤打边缘以掩盖。弧线型的币身不易锤碟延展,剪边就容易被发现。希斯塔梅隆金币成色远不如奥雷金币和索利多稳定,成色不断降低,个人觉得跟拜占庭后期国衰多难,财政困难有关,除了降低金币成色已无良策。拜占庭迈克尔七世的希斯塔梅隆碟型金币
面:绕光环的耶稣头像;背:皇帝持拉布兰和十字架
公元1071-1078年发行, 重4.41克,直径26.33mm-27.88mm,厚2.4mm,这种币成色约为80%左右,比索利多金币低,容易产生一种橘红色的包浆。
希斯塔梅隆碟型金币图案多有弱打,且币身容易变形,凸面容易磨损,因此好品的难找。拜占庭晚期碟形金币-安德洛尼卡二世
公元1294-1320年发行,NGC鉴定并封盒。
正面是圣女像,背面是耶稣基督和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Andronicus II和太子迈克尔九世Michael IX站像。拜占庭晚期金币品相都很差,弱打的厉害,这个已经是近未流通的了。此币重量只有3.33克,是含金量明显较低的劣质金币。 本号介绍西方古代钱币和艺术品。欢迎扫下面二维码或搜索"nlxuan_art"关注凝绿轩西方古艺。凝绿轩在微拍堂天天有西方古代钱币和艺术品拍卖,无底价或低价起拍,在订阅号右下菜单有链接,欢迎参拍,客服微信号13111506627。


亚高 发表于 2016-4-17 18:18:03

厚重感: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说古罗马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