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川 发表于 2021-10-16 11:07:32

造币缘 (二十七)

      我进入厂设计室后,组长王福德布置了我一些练习作业,让我尽快成为能胜任工作的设计师。      
      我进行了大量的临摩,我找了一些精典的古币及一些浮雕资料进行临摩,在临摩中理解原作者怎样将人物的体积转化为浮雕,空间关系的处理方法。我开始觉得难以处理的是形体中有双层结构或有空间分离状态的情形,如眼镜的处理,头发的处理,还有侧面像时鼻子与后面关系的处理,这一系列的训练使我将小时候积累的平面绘画知识向浮雕立体化发展有了一个飞跃。理解了小时候看到的半侧面头像鼻子边上那么高怎么就与下面部分脸粘在一起的问题了。原来使用的是起位手法,起位手法本来是处理边缘的,但在前部结构与后面结构脱离时,为了表现出分离的空间关系,就使用起位来分离,在观者的视错觉应影下,自然将前后部分看成分离的了。                                                   
      我从小就一直喜欢绘画,能准确的掌握形体,造形能力没问题,但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还是通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完成的,这样就可以独立完成浮雕的制作了。                  
      当看到我已经可以制作一些东西了后,王福德就让我参与“避暑山庄”铜章的浮雕制做工作。那套铜章好像一套八枚,规模挺大的。分配我来做普乐寺,这是我从事造币设计工作的首项工作。这个普乐寺很大,上面是个圆顶的建筑,下面是一个方型的台子,我很认真的做,尤其是重点在一根一根的瓦楞处理上下了不少功夫,一天时间我就做出来了,我拿给宋文元老师傅看,他看我做这么快还生气了,他告诉我,先把整个建筑的形体结构弄准确了再做那些表面的瓦楞什么的,别着急只做表面效果。我赶快拿回来继续做,说实话,当时自己看着也算做完了,不知道还要在哪里下手,这就是初学者无知妄作的状态,懵懂的理解浮雕,也就是做了一些表面看到的东西。好在那时我还挺虚心,向几位老师傅请教,怎样才能理解表面看不见的结构,这个问题还得最后通过大量实践去消化,慢慢的做的多了也就理解了。                     
      1980年厂接到“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 纪念币制做工作,由钟友琴设计,我们厂来制作。分配给我的是“速滑”,那是名女运动员的滑行动作。我接到任务后,搜集了大量速滑运动员的照片,找出与画稿上同角度的来仔细观察,首先依据画稿,在玻璃板上铺上橡皮泥,在橡皮泥上画出人物轮廓,一个正在滑冰的人影出现了,下面就是怎样将一个轮廓变成一幅浮雕,我按找来的照片资料,将运动员身体的几个部分按前后区分切成薄厚不同的块,依据肌肉的结构,按运动员在运动状态中的肌肉紧张与松弛规律,把这位运动员在冰上的一瞬间表现出来,最后处理一下运动员的脸部,我做完后请几位老师傅们都看了看,又进行了一些调整,这样,我的第一幅纪念币作品就诞生了,与其他几位同事共同完成了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纪念币设计任务。                                                            
      从此以后,我就正式的成为一名钱币设计师,与其他老同事共同完成厂里接受的纪念币设计 任务了。 (待续)

亚高 发表于 2021-10-16 12:48:02

小川老师应该带几个徒弟出来,不然很多传统手艺可能断层了。

wolfdada 发表于 2021-10-18 09:38:34

还想继续看李老师说说在造币厂这么多年有意思的点点滴滴

正德 发表于 2021-10-19 17:06:44

1980年冬奥纪念币是我很喜欢的一套老精稀纪念币,是中国第一套精制纪念币、第一套加厚纪念币。因发行量稀少、发行时间早,首套体育题材、首套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号和无“中国人民银行”字样的纪念币,又因扑朔迷离的“生世”,都给这套币带来无限的未知和趣味性。希望老师能带来更多介绍。分享个人收藏的冬奥加厚一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造币缘 (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