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川 发表于 2021-7-4 20:53:04

造币缘 (十二)

   沈阳造币厂给人们的印象是高墙大院,我从小就对里面的东西充满了神秘感,只知道父母在里面上班,每到上下班的时候,厂里的职工就像电影院开场和散场一样,蜂拥而出,鱼贯而入,每个人都急匆匆的,有的胳膊下夹着点东西或者手里拎着饭盒,那时候只见这个情景,并不知道这些人进去到底每天都在干嘛。                        
   自从我进了厂之后,才了解了里面的情况,原来在厂里还分厂机关科室与各个车间,各自分工不同,各行其职。我是在制模车间内的设计组,我们工作室在二层楼上,下面是制模的机加工组、热处理组、雕刻组、以及制模组的一些设备。制模车间生产出的产品就是模具,供应下面工序的车间压印币章产品,制模车间的工序包括车、钳、铣、刨、磨、热,基本上涵盖了金属加工所有工艺,虽然不大,但也属于一个金属加工的麻雀了。                  
   我从小就喜欢动手画画、做手工,什么东西到了我的手上,只要是还有缺陷和瑕疵,我都想将它修整一番,让它更好一点,我小时候看家里的闹钟有时与收音机里的报时不准了,就拆开修理,越修毛病越大发,最后拆开发条,“哗”的一下,整个发条跳了出来,结果就是装不上了,没办法,家里就再买一个,可新买的钟也将再次遭遇这个结果。自从进厂后,那些设备也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每当我设计的产品进入下道工艺流程时,我都尽量跟着看,有时候真想跃跃欲试亲自上手干一下,但不能违反设备的操作规程,只能是看。由于我每个工序都仔细看过,所以对各工序也有了深刻的了解,再回来搞设计和做浮雕时都可以尽量符合下道工序加工规律。比如对于雕刻、抛光和压印都有什么影响因素都考虑到,我再设计的产品就很少有后边工序返工现象。                              
   许多工艺都有自身特点,有的甚至弄不好就会出事故。有一次我跟崔宝玉师傅压一个直径50mm模具,压力不断增加,当压力达到320吨时,“啪”的一声,模子炸开了几块向四面飞出,其中有一块大拇指大小的钢块击穿了旁边两道木板墙后,在地上飞速旋转!还有的模具因图案分布不均匀,怎么压也不好,一面呲出边了,另一面仍没有压足,老师傅只在压不足的那面垫上一张纸,问题就解决了。几十吨、几百吨压力下,一张纸都可以影响效果,多么神奇?                     
   1989年夏天,我设计制作的建国四十周年20盎司金币《开国大典》时,雕刻机雕了三天三夜,我就晩上跑到雕刻组陪着钱亮看着雕刻机的进度,每多雕好一部分我心里就非常舒服,一旦断刀,马上叫钱亮处理,就这样,我陪着这个模具一点点完成。我觉得这是我的一个长处,多年后,我看到我设计的作品就像见到久别的孩子一样,非常亲切,在这期间,我也去跟随其他同事做的比较重要的作品,对各位的风格有较清楚的认识。                     
   在厂期间,我们设计制作的浮雕高度经常与技术科给的标准相悖,我们希望图纹高一点立体感强,视觉效果好,但技术科考虑到压印时图案越低越好压,成品率越高,就下达很低的图案标准,我根据我的经验,在图纹处理上力求均匀,将高点放在四周,避开中心高点,就既可尽量将图案做的立体感强一点,又不影响压印成品率,做到两全其美。(待续)

wolfdada 发表于 2021-7-5 17:41:54

期待李老师的后续文章

庄主 发表于 2021-7-9 08:49:58

听李老师分享这样的往事真的是一种享受,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感谢

samecat 发表于 2021-8-16 09:17:56

专业!不仅仅是熟悉自己那部分,对上下游工艺都熟悉才能算真正的大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造币缘 (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