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中迷 发表于 2018-7-17 06:09:02

【收藏故事】塵封六十年的“海南版”袁九大頭(7/30更新)

本帖最后由 迷中迷 于 2018-7-30 11:59 编辑

手上雖有袁大頭好幾枚,但2012年10月入藏的這一枚,不起眼,卻說得出個來歷。

這是1950年4月國共海南島戰役中,前廣東省主席、海南特別行政區長官薛岳的部隊在撤退至“八所”途中,押解運銀元卡車車隊因戰事急遽惡化,前進無路、後有追兵的情況下,領隊下令棄車,官兵拿取所能帶走的銀元各自離去,其中一位軍官輾轉到達港口搭上了船。抵台後以報紙捲妥保存了他隨身攜帶的銀元,一甲子後方啟開,請經營錢幣買賣的晚輩處理,約60枚。獲悉後,情商優先讓了一枚這俗稱“海南版”的袁九大頭。

原光未使用,雖細小傷痕很多,但別具歷史意義。我挑的是背部圓字下有撞模(die clash)現象的一種,部分是沒有這情形的,當時沒有特別注意正面的雙影。這批銀元中還有一些是帆船二十三年版。



迷中迷 发表于 2018-7-17 06:09:49

海南島戰役圖,八所在西岸箭頭處。

迷中迷 发表于 2018-7-17 06:12:57

這位代長輩處理的幣商,他父親也是車隊的軍官之一,因有家眷故抵台後所攜銀元陸續兌換新台幣做為生活費用的補貼,單身的同僚則因開銷低沒有動用,直到2012年方處理。
藏品背後的歷史故事,對某些人而言有傳承的意義。至於是否增加商品價值,就看每個人心中的想法了。
在友壇發表後,一位同好貼上一枚同版式的,正面的雙影特徵及背面的凸紋十分明顯,特列上分享各位,順便感謝這位泉友提供的圖片。

迷中迷 发表于 2018-7-17 06:15:31

這枚袁九大頭確實製造時地待考。
可能是1949年下半在廣州的“廣東省銀行第一造幣廠”所造,至於是否海南島海口市所謂的“廣東省銀行第二造幣廠”所為,因目前手邊資料不足,無法查證。
拙藏正面的雙影特徵及背面的凸紋
此雙影的現象是幣模製作時重複壓印(hub doubling)造成的doubled die,才有所謂的同版式;若為印花時的震動或移位引起的machine doubled (doubling),狀態各自不同。
參考張網路圖片,左是模具引起doubled die,右是印花時造成的doubling。

迷中迷 发表于 2018-7-17 06:20:08

“廣東省銀行第一造幣廠”
1949年因國共內戰失利,中央政府於4月26日遷廣州。此時幣改未成,急於籌備恢復銀本位制,乃商議由央行撥銀料請廣東省銀行第一造幣廠製作銀元240萬枚,因機器原屬中央,故僅付銅料費用,並約定自7月中旬起每日交貨1萬枚。但逾期未交,而該廠以機具不良待修、所出品質欠佳為由,要求延至9月、日交數量減半為5千枚。惟至10月中旬廣州易幟前均未能履約,據了解該廠所造船洋在8月間已製成,但拒繳央行,先撥交廣東省銀行使用,撤守前海南特別行政區公署之令,悉數撥交海南銀行使用。
此批銀元實際於廣州製成的數量不詳,若初期因機器狀態欠佳、整修耗時之說屬實,再以日產5千枚、8月已開工、10月中旬廣州易幟前拆機撤離來推算,包括船洋、大頭等壹圓銀幣,可能僅數萬枚,至多十來萬枚。
所謂之“廣東省銀行第一造幣廠”,該廠機器實係廣東省政府於5月初,派兵強行接收中央造幣廠因金融崩潰,準備恢復銀本位,自桂林遷往廣州擬設分廠籌造銀幣之設備,當時雖經交涉多次卻未歸還。 以上資料節錄自前輩發表於台北《錢幣天地》(1980)、《集幣會刊》(1983)上的論述。作者黨恩來(宇平)是前央行國庫局副局長退休,1939年在重慶入中央銀行服務,對郵幣、央行紙鈔有深入研究,故其所言,詳實可信。然而未見其有關設備及幣材遷海口成立“第二造幣廠”的說明,有待查考。
以上      請參考

亚高 发表于 2018-7-17 08:54:36

孙老师好收获,意义非凡的一枚大头九年,介绍的资料也非常详细,感谢分享!

lr800713 发表于 2018-7-17 13:01:29

有故事的藏品总是那么的耐人寻味,羡慕孙老师。

齐天大圣 发表于 2018-7-18 11:33:45

这种祖辈传下来的银元,收藏意义远远大于其他,作为祖辈传下的银元,我个人认为还是继续传承下去,这样也有一个传承的继续。

caesar001 发表于 2018-7-18 14:24:23

不错的藏品,欣赏了。

亚高 发表于 2018-7-18 14:25:54

齐天大圣 发表于 2018-7-18 11:33
这种祖辈传下来的银元,收藏意义远远大于其他,作为祖辈传下的银元,我个人认为还是继续传承下去,这样也有 ...

千千万万的钱币,在流传的过程中,很多清晰的路线,也确实在慢慢消失,所以流传有序才更加珍贵。

smwf 发表于 2018-7-18 20:22:01

好文章,细细拜读!

gfd11 发表于 2018-7-26 00:57:44

本帖最后由 gfd11 于 2018-7-29 11:45 编辑

特別要感謝迷老師提供了九年袁大頭這一這版式的來歷, 讓後學在五年前的偶然機會,也能藉由這"中華"二字
複打的特徵,收到這別具意義的一枚錢幣,估計這應是原有藏家在整批送評後於隔年(2013年)才在圈裡釋出.

既然,迷老師不嫌棄後學有樣學樣,跟風仿效,那就再貼一枚類似上圖1967年半圓的複打幣. 不過,需先聲明!這次
跟風失敗,這不是真正的複打, 純是攝影環境效果問題的假複打, 看看下面的差異, 成對來比右圖才是真實狀態.



东西中南北 发表于 2018-7-26 09:23:47

:victory:。。。。。。

迷中迷 发表于 2018-7-30 11:54:39

gfd11 发表于 2018-7-26 00:57
特別要感謝迷老師提供了九年袁大頭這一這版式的來歷, 讓後學在五年前的偶然機會,也能藉由這"中華"二字
複打 ...

感謝gfd11兄的精緻的美圖與費心的介紹,增進大家的見識。

迷中迷 发表于 2018-7-30 11:57:59

【更新內容】 原帖發表後,有同好先進轉告下列資訊:
“第一造幣廠”有職工百餘人,於8月中至月底期間生產了袁三及帆船版銀元,數量分別是10,948枚與50,711枚。9月沒有資料。

之前在探討這枚“海南版”袁九大頭,參考過《廣東貨幣三百年》(1990出版),此書相關內容係引用黨先生文字,故無所謂第二造幣廠的記述。前幾天在得到提示後再仔細閱讀,才發現<後記>中說明此書以1949年10月為斷代點,難怪有所遺缺。

可惜消息來源只記載了抄錄自《廣東省誌金融誌》的內容,並未自留影本可供佐證。惟因其基本內容與前央行國庫局副局長退休之黨恩來敘述在上並無矛盾之處,只是當時廣東情勢混亂,造幣廠已脫離央行掌握,當然不會向央行呈報。

所幸書庫中還有本《海南歷史貨幣》(1992出版),經查閱後果真找到“1949年11月…廣東省第一造幣廠遷來海南,鑄造仿袁頭九年及孫頭紀念幣兩種銀元”。 經了解,海南流通的銀元成色不一而有價差,足色的稱“正光”;仿品袁頭、小頭及各省銀元(含外國銀元)稱“雜光”,折價八成或七五折收用。之前因沒有海南曾經以機器製幣的印象,慣性思維的影響下忽略未詳讀,今後當引以為戒。
總的來說,“第二造幣廠”是將第一造幣廠機器搬遷至海南島,廠址設在當時的海甸造船廠內。為新成立的“海南銀行”發行的銀行券籌集“發行兌換準備金”,製造了一批銀色較低“九年”袁頭銀元,隨後又改鑄含銀量更低的“孫小頭”銀元,最後又造了“二十三年帆船”。由於技術力及設備的不足,這三種銀幣質量甚差。

根據這些補充資料,袁九大頭“海南版”應確實於1949年底至1950年初在海口是廣東省第二造幣廠出品。按照仿製袁九成色差被列入“雜光”來看,銀料來源可能如中的舊料回收改鑄之說;再參考實物質量甚差、廣州的第一造幣廠在動亂中生產狀態的不穩定(有記錄的是6萬1千枚),數量應僅在數萬枚之譜。
又:海南島戰役3月5日開打,4月22日薛岳棄守海口市。



fcd 发表于 2018-8-3 10:40:39

每次看迷中迷前辈的帖子,总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营养,非常感谢无私分享。
海南虽当年为特别行政区,但一直隶属广东管辖。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海南版大小头特别是小头,也有人称之为广州版。
从存世实物看,海南版大头采用的是天津九年精发模具,小头采用的是南京中央点草版模具,但由于技术和设备原因,印花压力差,导致大小头的确成色质量差,杂光,整体图案有类似云南版大头的漂浮感。

银泉轩 发表于 2018-8-6 19:11:04

所以海南版的大小头也应像云南版那样独具一格

亚高 发表于 2018-8-9 01:46:53

fcd 发表于 2018-8-3 10:40
每次看迷中迷前辈的帖子,总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营养,非常感谢无私分享。
海南虽当年为特别行政区,但一直隶 ...

仔细查看了一些海南版,发现“壹”字左右带抛模线的比例相对还是低一些的。

读书观泉 发表于 2018-8-16 08:45:13

本帖最后由 读书观泉 于 2018-8-16 08:49 编辑

有厚重历史感的海南版九年,一甲子之后拿出来银元不知道老者内心是何感受?银元玩藏,带上历史和情感,更有意义。引典据籍,言必有出,我辈之楷模,感谢孙老师!

sigma 发表于 2018-9-18 21:24:55

翻翻自己的,找出一枚似乎可以归为mechanical doubling

可惜拍的比较糟糕,P记的官网留图看起来更明显一些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收藏故事】塵封六十年的“海南版”袁九大頭(7/30更新)